老城搖身變藝術大畫廊‧喬治市魔鏡熱爆全城
一幅由外國畫家創作的壁畫《姐弟共騎》,前晚遭破壞王用膠狀物質破壞,消息才傳出,“不管事"的檳州人民就緊張地在互聯網上四處流傳,要求揪出破壞王,也呼吁政府趕快搶救。
更叫人感動的是,一對學藝術的兄妹即陳家航(20歲)及妹妹陳加欣(19歲)聞訊後,在事發當晚,靜悄悄地用熱水燙融牆上的玻璃膠,再小心翼翼地用刀片把它弄下。隔天早上,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也趕來巡視瞭解狀況。
究竟是一幅怎樣的壁畫,可以“驚動全民",讓整個檳城上上下下都不能自拔地愛上它,那麼為她緊張不已?
星洲日報今日將為讀者介紹這神奇的《喬治市魔鏡》系列。
立陶宛畫家恩尼斯創作6作品以真人入畫
令整座老城搖身變成一個藝術大畫廊的功臣,是今年26歲的立陶宛畫家恩尼斯。
他的6個作品都以真人入畫,今年7月間完成後,已儼然成為檳城全新的旅遊景點,魅力甚至比蛇廟、升旗山、極樂寺、新關仔角等傳統旅遊區過之而無不及!
不止民眾喜愛,連國外媒體也競相報導,新加坡《海峽時報》、《商業時報》等等媒體,更以專題方式呈現,介紹《喬治市魔鏡》之餘,亦探討新國的公共藝術所面臨的局限。
除此之外,遠至立陶宛的媒體也跟進報導了有關恩尼斯在檳城創作引起轟動的新聞,叫這位離家許久的年輕畫家,一夕之間在家鄉成紅人。對於“魔鏡旋風"的形成,連檳州政府也覺得相當意外。
然而,《喬治市魔鏡》的計劃引發了坊間不少的討論,其中包括:
(一)為甚麼喬治市藝術節籌備單位聘請外國畫家而不是本土畫家完成《魔鏡》?
(二)在古蹟核心區內作畫,是否會破壞歷史悠久的老房子,以致最後令喬治市失去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
關於問題一,官方的解釋是恩尼斯擅長壁上作畫,且後者先主動接洽提出創意看法,最後和喬治市藝術節籌備單位成功合作,完成作品。
再者,檳州政府也從不拒絕本地作家在老城公共場所創作,只要申請得當即可。
可自行“二度創作"
壁畫想像空間大
壁畫想像空間大
最近兩三個月,喬治市的一些巷弄裡,經常出現輪流排隊等候拍照的人潮。他們當中有些是本地人、有些是旅客,也有些是穿著西裝及婚紗的新人。眾人拍照的對象,不是斑駁的老古蹟,而是——古蹟上面的壁畫及裝置藝術。
這一系列熱爆全城的壁畫或裝置藝術,包括《姐弟共騎》、《功夫女孩》、《漁家小孩》、《追風男孩》、《爬牆小孩》以及《憩息中的三輪車夫》,它們皆產自於今年喬治市藝術節的《喬治市魔鏡》計劃。
首個作品《姐弟共騎》剛推出不久,旋即在網絡上瘋狂流傳,這也是目前6個壁畫中,人氣最當紅不讓的作品。
《喬治市魔鏡》系列最有趣之處,乃是作品賦予極大想像空間,讓網友可以在壁畫前進行“二度創作",擺出各種姿勢和壁畫產生關係,展現了藝術的無限可能性。
6幅作品中,其實至今全部都沒有正式的“官方"主題名稱。所有壁畫主題都是媒體、網友或路人觀賞後,自己定名再口耳相傳。
杜忠全:不管外國本地人
老城包容創意
老城包容創意
本地文化工作者杜忠全亦曾為文:歷史常識告訴我們,在島城開埠之前,那些歌德式、維多利亞式建筑等都不曾存在,更不屬島上的“本土",如今又如何?
有形的建筑遺產外,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文化,大多也不是從這一方水土中抽芽而出,而是經幾代人的南來北往與東涉西渡,有人來了又走,也有人走了又來,最後扎根在腳下的土地了,才積淀成我們的“本土",不是這樣的嗎?
這即殖民又移民的城市,當年不曾排拒那些原本不屬於它的有形與無形文化,到我們怎麼就反其道而行了?
換言之,他認為不管是外國人或本地人,只要能夠展現創意,老城就能包容。這也是作為殖民地的古老傳統。
黃漢偉:不立法限制創作
至於問題二,掌管檳州藝術委員會的黃漢偉說,州政府鼓勵自由創作,不想把手伸入藝術家的創作空間內,因此,並不會立法限制民眾的創作。
他說,任何想要在公共場所作畫者,只要獲得有關業者的同意,並且向市政局報備即可,州政府儘量不審查創作內容。
“像新加坡,不久前就有一位女子因在牆上`塗鴉’而被提控,可見新國在公共空間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因此,該國媒體看見《喬治市魔鏡》系列後,感到詫異,而為文探討公共藝術的各種可能。"
應用得宜不會破壞古蹟
他也說,喬治市作為活文化遺產城,其核心價值不僅僅只在建築,更重要的是“人",檳城人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創作,只要應用得宜,並不會破壞老古蹟。
他說,本地一些畫家向他反映,壁畫需要的作畫技巧與平常他們習慣在畫紙或畫布上作畫的技巧不太一樣,因此恩尼斯的創作讓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繪畫元素。
“州政府未來將更致力推動公共藝術政策,將喬治市打造成藝術畫廊,充滿藝術和人文氣息,讓大家在老城內轉角就能遇到美麗的藝術作品。"
看完了黃漢偉的理念,那,你準備好來到檳城這座露天老畫廊走一趟了嗎?
恩尼斯《喬治市魔鏡》系列作品
第一號作品:《姐弟共騎》(本頭公巷)
第二號作品:《功夫女孩》(南華醫院街)
第三號作品:《漁船小孩》(姓周橋)
第四號作品:《追風男孩》(阿貴街)
第五號作品:《翻牆小孩》(大銃巷)
第六號作品:《憩息中的三輪車夫》(檳榔律)
第二號作品:《功夫女孩》(南華醫院街)
第三號作品:《漁船小孩》(姓周橋)
第四號作品:《追風男孩》(阿貴街)
第五號作品:《翻牆小孩》(大銃巷)
第六號作品:《憩息中的三輪車夫》(檳榔律)
(星洲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